首页 > 趣味生活 > 正文

推什么什么人(推什么什么人词语)
2023-05-12 09:32:54   来源:   评论:0 点击:

论语哲学与智慧(四):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治人心(注:本文未完,阅读待续文章,请关注本自媒体)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形式的著

论语哲学与智慧(四):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治人心

(注:本文未完,阅读待续文章,请关注本自媒体)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形式的著作,由孔子的后人整理成册,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中所讲的道德修养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立志向善,持之以恒,为仁由己;由学而进,知行统一,学思并重;省察克治,勇于改过,闻过则喜;推己及人,团结友爱,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忠信诚实,文质彬彬。

推己及人,团结友爱,爱憎分明

“仁”是孔子学说中最核心的概念。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老师如何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爱人”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彰显了中华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应该说具有永久的积极意义。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根本上讲,著名的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如何是“仁”所作的论述,其主旨都是强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能心里只有自己,不管别人。

推什么什么人(推什么什么人词语)

推己及人实际上就是“恕”。
“恕”其实也就是“爱人”,或者说是爱人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式方法,强调的是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他人。
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指能就近以自己的心作比而推及他人,其实也就是恕道。
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或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曾参也曾经做过概括:“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恕”既是“仁”的一个基本内涵,也是行“仁”的一个基本方法。

爱人有一个起点,或者说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即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
一般来说,爱人总是从爱自己的家里人开始的。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家里人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其他人呢?因此,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即所谓孝悌,是为“仁”的起点和根本。
论语显然对这个道理非常看重,在第一篇第二章就要把它讲明白:“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关于孝悌,论语中的论述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着眼于维护旧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的,已经落后、不合时宜。
但也有一些是属于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的,到今天依然具有教育意义。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些话都讲得鞭辟入里、细致入微、情真意切,很容易打动人,因此依然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爱人不仅要爱自己的家人,还要广泛地爱众人,即“泛爱众”。
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着博爱思想的人。
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来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就应该讲求团结、友爱、互助、合作,而不能拉帮结伙,搞小利益集团。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基本意思都是讲,人要注重团结,与大家搞好关系,而不能互相勾结,结党营私。
子夏有一句话讲得也很好,“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是说如果为人严谨而没有过失,待人恭敬而有礼,那么天下的人对他来说就都是兄弟。
孔子还认为,讲团结是要达到和谐,但讲和谐并不是求同。
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讲和谐但不同声附和,小人同流合污但不讲和谐。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其立场、需求、好恶等不可能与别人完全一样,因此真正的和谐必然是和而不同。
而一味地讲“同”,往往是基于某种错误认识,或是动机不纯,掺杂了各式各样的目的,其出发点和结果反而都是违背“仁”的。

爱人在社会交往中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即朋友之间的友爱。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他说“泛爱众,而亲仁”,就是告诉我们一方面要广泛地爱众人,一方面又要亲近有仁德之人,结交一些好的朋友。
孔子说:“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说,居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者的地方居住,哪能算得上明智呢?他还说“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当然这并不是人格歧视,而是着眼于进德修业、提高自己。

孔子还把朋友分为两大类型,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同心术不正的人、阿谀奉承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曾子也说过一句很有影响的话:“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思是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靠朋友互相帮助来培养仁德。
可见,儒家虽提倡交友,但并不是以交友为目的,更不是为了拉帮结伙或办事方便等,而是着眼于学习和提高,尤其是提高个人的品德和修养,因此就格外重视对朋友的选择。
孔子还从另一个角度指出,“德不孤,必有邻”,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与他亲近的人,只要自己品行端正,朋友会不请自来。

仁者爱人,但并不是没有憎恶。
子贡曾问孔子:“君子亦有恶乎?”孔子明确告诉他,君子也有憎恶的人和事,“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即憎恶那种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勇敢而无礼的人、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
子贡说自己“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即厌恶那种抄袭别人却自以为聪明的人、不懂谦逊却自以为勇敢的人、攻击别人短处却自以为正直的人。
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中可以发现,他们所憎恶的其实主要是那种表面上看似乎具有某种美德而实际上属于无德的人。

孔子最憎恶的一种人当属乡愿。
他说:“乡愿,德之贼也。”所谓乡愿,就是指那种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
关于这种人,孟子曾作过比较深入的剖析:“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乡愿的问题在于伪善,其内心对于道德并无真情实感,这种人最容易乱德,因此被孔子看作是败坏道德的人。

依辩证法,爱与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有爱必然有憎,爱贤必然憎不贤,如果一味地爱或一味地憎,必然丧失原则,导致既无有爱也无有憎。
但在许多时候,做到爱憎分明却并不容易,因此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换个角度,如果一个人受到所有人的喜欢或所有人的憎恶,那又如何呢?子贡就问了老师这样一个问题:“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说:“未可也。”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说:“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人群之中总是会有善恶之分的,既然善恶相对立,怎么可能会在原则问题上态度相同呢?所以一个真正的仁者,必然在受到好人喜欢的同时遭到坏人的仇恨。

孔子还从识人的角度讲过这个问题,他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从爱人到立人、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爱自己的家人到广泛地爱众人,从亲近有仁德之人到爱憎分明,孔子又教给了我们如何去爱。
学会爱人,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入手处;坚持去爱,积善成德,是提升个人品德的一条基本途径和方法。
孝敬父母的实质是爱,关心别人的实质也是爱,雷锋精神的实质还是爱,为人民服务的实质更是爱。
现在的问题是,爱要一点一滴地培育,爱要从细微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永远不要让爱的心田荒芜,不要让它只有在遇到大的事情时才被激发和唤醒。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电子烟将出台标准(电子烟量刑标准)
下一篇:28寸行李箱与人体对比(22寸行李箱与人体对比)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