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成语的意思(卧薪尝胆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2023-05-12 09:32:57 来源: 评论:0 点击:
卧薪尝胆成语的意思
励志成语书法~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作床铺,经常舔尝苦胆,时时警醒自己不要忘记所经受过的苦难。
身为一国之君尚且如此奋发自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努力呢?
越王勾践剑卧薪尝胆的故事
春秋末年,周朝统治日渐衰微,天下群雄并起,诸侯林立,在纷乱的战火之中,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毗邻诸侯国,吴国和越国在相互的交战与攻伐中结成了“世仇”。
终于,吴国君主夫差在公元前494年的“夫椒之战”中大败越国,并俘虏越国君主勾践,而勾践在吴国作为人质的三年中,睡硬柴草铺成的床,还把苦胆吊在头顶,吃饭前先舔上两口,以此提醒自己不忘灭国之耻,激励自己奋发图强,最终在公元前482年,彻底击败强大的吴国。
这就是日后我们都非常熟悉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此后,“卧薪尝胆”几乎成为激励人们在困境中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代名词,但是,如果我们拨开历史层层迷雾就会发现,“卧薪尝胆”的背后,真相也许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励志。
“卧薪尝胆”的真相,严格上来讲,是半虚构的历史故事
关于“卧薪尝胆”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学大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其中有过“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请注意,这里有两点重要信息,第一:从记录的时间上来看,春秋史料,无论是左传还是吴越春秋,完全没有关于勾践“卧薪尝胆”的内容,如果此事真有发生,那么所有史料对勾践这种一代霸主的重大生平事实的记录,发生集体性的疏漏,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第二:即使五百多年后,太史公在史记的记载中,也只有关于“仰胆”和“尝胆”的记载,而完全没有“卧薪”的相关内容。
“卧薪”、“尝胆”这两个独立的动作被连贯起来使用,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苏轼在诗文拟孙权答曹操书中写道“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这里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卧薪尝胆”这个词语,不仅内容是苏大文豪虚构的,而且记叙的对象是孙权,跟“勾践”也没有任何关系
通过上述史实,从尊重事实的角度来说,勾践“尝胆”有之,但是否“卧薪”值得商榷。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卧薪尝胆”这个励志故事,并没有在历史上真正发生过。
勾践其人,更谈不上励志
刚才说到“卧薪尝胆”没有真实发生过,可能有的人会杠精附体,说即使勾践仅仅只是“尝胆”,也不妨碍他逆境中奋发图强的精神为人所称道,那我们就来看看真实的勾践到底是什么样子
如果穿越到春秋末期的越国,我们会发现,完全找不到一个叫“勾践”的人,因为当时越国的国君,实际上叫“鸠浅”,只是因为吴侬方言,后世因音而译为“勾践”。
这一点,从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上就能找到证明,剑身上赫然正是“越王鸠浅,自作用剑”的八字铭文。
越王勾践剑及剑身铭文
上文提到“夫椒之战”后,勾践做为战败国的俘虏,成为了吴王夫差的阶下囚,通过三年的蛰伏,最终取得了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不久,吴国发生自然灾害,粮食大面积减产,吴国便想到向臣服的越国借粮,这时,摆在越王勾践面前的,就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支援吴国,让对手度过难关,但一个强大的吴国显然是勾践不愿意看到的;要不然,就直接撕破脸皮,粒米不借,但这样一来,不臣之心就过早的暴露了出来;最终,我们“励志”的越王勾践,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又阴损无比的应对方法,他把借给吴国的粮食种子,全部煮熟,结果第二年,吴国庄稼颗粒无收,饿殍千里,国家实力受到重创。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面对残酷的战争,为了追求最终的结果,有时当然可以不择手段,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以牺牲大量无辜平民的生命做为代价,来换取胜利,这种行为,与法西斯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卧薪尝胆”背后,是一个尊严被践踏而心理变态的越王
勾践的变态,实际上在“卧薪尝胆”前,就已经露出了端倪
公元前496年,吴越“槜李之战”,越王勾践命令300名士兵,在两军阵前集体自杀,这种充满血腥又不可理喻的变态行为,果然刺激了吴国,最终,实力稍逊的越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
吴师观之,越因袭击吴师,吴败于槜李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王夫差矛,上有八字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矛”
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越王勾践大败,最后只剩5000人,被围困在首都“会稽”,勾践派大臣文种向吴国请降,答应自己做吴王夫差的奴隶,还要把老婆献给对方做小妾,被夫差拒绝后,竟然恼羞成怒要杀了自己妻儿。
不得不说,勾践真的够下作的。
再后来,越国战败,一国之君勾践成为俘虏,王妃成为奴婢,期间,为吴王夫差“牵马坠蹬”(当马夫还要充当上马的凳子),吴王夫差生病,勾践竟然亲自“尝粪辨疾”,所以,无论“卧薪尝胆”是否真实发生,我们不能否认,勾践在吴国做为人质的三年,承受了精神和肉体的巨大折磨,身份的巨大反差带来的侮辱,刻骨的仇恨和尊严受到的践踏,磨砺出了春秋时期最后的霸主,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心理扭曲变形的勾践。
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的勾践,将变态的行为发泄到曾经的战友,对自己得以复国有重大功劳的重臣——文种的身上。
众所周知,勾践手下有两大谋臣,范蠡和文种,范蠡这人看得比较透彻,他劝文种,越王勾践看长相就不是个好人,这种人,只能共患难,万万不可同富贵的。
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
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啄,鹰视狼步。
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十
结果,有先见之明的范蠡带着西施离开了庙堂,潇洒的浪迹江湖,而文种没有听范蠡的劝告,等着分享胜利果实,等来的是勾践颇为黑色幽默的说道:“文爱卿当面告诉我灭掉吴国有七种方法,我只用了其中三种,就取得了胜利,那么爱卿是不是可以替我在先王那里试一下剩下的三种方法呢?”
公元前472年,一代谋臣文种被越王勾践赐死
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可能并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越王勾践剑卧薪尝胆的故事
天天学成语——卧薪尝胆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英语:sleep on the brushwood and taste the gall—— to nurse vengeance故事:1、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这笔血海深仇。
(倒打一耙,他先打在先嘛) 2、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夫差完成了老爷子的夙愿) 3、.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古人还是很好面子工程的) 4、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三年服务期夫差对勾践应该很满意) 5、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
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剧情的关键部分) 6、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
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
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
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吴国已经外强中干) 7、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
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勾践一袭吴国) 8、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
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
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
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夫差自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电脑桌面空白怎么恢复(笔记本电脑桌面空白怎么恢复)
下一篇:白小莲(白小莲的结局)
